2012年,我國少兒撫養比為 22.2%,提高 0.1 個百分點,自 1982年 以來首次上升,并在 2014年 上升到 22.5%,少兒撫養比的上升會直接帶動兒童消費領域的內需動力。也是從 2014年 開始,中國 0~14 歲人口脫離了負增長,2015年0~14 歲人口占比達到 16.57%。國家衛計委預測 “二孩政策” 開放后,最近五年內生育堆積現象比較明顯,預計每年將新增 250 萬新生兒,中國 0~14 歲人口占比預計 2019年 達到 17.07%。
2015年,大批 Lower middle class 中產階層,其家庭年收入在 2.5 萬元人民幣到 4 萬元人民幣之間,成為了中國城市中規模最大的社會階層,占到城市人口的接近 50%,總購買力將達到 4.8 萬億元人民幣。而到 2020年,家庭年收入在 4 萬元人民幣到 10 萬元人民幣之間的上層中產階層將大量涌現,到 2025年,該階層的人數將高達 5.2 億,涵蓋中國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,總的可支配收入將達到 13.3 萬億元人民幣。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中國生育率高峰處于 20-34 歲,其中 25-29 歲最高,80后們如今都已紛紛進入了 30 歲,是城市中建立家庭并養育下一代的主力軍。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,這一批新生代中產階級誕生的新生兒,將成為這一波 “兒童消費升級” 中的主力群體。
這一代的父母年齡主要集中在 80 后和 90 后之間。這個年齡段的年輕父母,伴隨著互聯網信息化、全球化資訊成長,最大的特點就是育兒觀念全球化,其國際化的育兒觀也勢必導致其對于育兒商品選擇的國際化。
特點一:“堅決不聽婆婆講”
美國提出 “數字原住民” 概念,第一條標準就是,出生于 1980年 之后! 80 后獨生子女,網絡就是他們的生活,數字化生存是他們從小就開始的生存方式。新一代的 80 后父母更愿意看手機、電腦,而不是報紙、電視,睡覺前和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很可能是打開手機。
對 于如何養育 “獨二代”,80 后獨生父母和其父母常常有著不同的理解,80 后可能更相信書本知識、網絡資訊或者從同齡人圈子里獲得的信息。客觀講,多數老人們沒有形成真正的育兒觀念,有的只是養兒觀念,這些通常是從上一輩人或當 年的老同志、老朋友的經驗中獲得的,許多養兒方式 “老話說” 為什么是這樣,他們也并不十分清楚,只是過來人都這么做的。
在育兒上碰到了難題,新一代父母很可能不再詢問父母,而是拿出手機搜索一下。他們為人父母后對新興媒體持一種更為友好的態度,樂于以一種新的方式去學習育兒方法。這樣的矛盾,幾乎在所有的隔代撫養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。
特點二:“重視孩子的天賦成長”
如 果要排 80 后的十大恨,應試教育 “千軍萬馬擠獨木橋” 絕對可以排到前三。現在的社會已經越來越走向多元化發展,80 后對自己的孩子更寬容一些,因為曾深受其害的 80 后不會再去拿 “應試教育” 去折磨孩子。他們并不認為學習好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首要標準,他們更注重對于孩子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,而不是只去看學習成績的好壞。
但 是,一方面他們想讓孩子能夠開心快樂地成長,另一方面作為父母又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新的教育觀念 “重視孩子的天賦成長”,得到了大部分 80、90 后父母的廣泛認可。兒童天賦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國,各國都有不同的研究機構和研究結果表示,一些啟蒙時期的孩子,如果他們對某些事物呈現出一些特殊的敏感 性,能夠得到及時的挖掘并加以正確的引導的話,那么這些孩子在經過長期的培養和訓練之后,往往會在稟賦方面發展到一個頂峰。
“兒童天賦” 相關的全球資訊和國際化教育機構都 “推波助瀾 “地推動著中國新一代父母,將孩子越來越早地送進各類早教機構、天賦教育、興趣培養班等。新一代父母普遍認為所有的孩子,包括我們認為正常的孩子都是互相 不一樣的,都有自己的特性。每個人的 IQ,EQ,天賦,興趣,接受能力,等等都不一樣?!爸匾暫⒆犹熨x” 的背后,是新一代父母對于孩子 “個性化” 的尊重,他們不希望把孩子刻意培養成適應社會的人,而是看重孩子自身的獨特性。
特點三:“癡迷于尋找最好的品牌和產品”
新一代的父母從孕育生命開始,就會發現自己突然進入了一個浩瀚 SKU 的商品世界,母嬰相關的商品 SKU 高達 55w+,我們以往從來沒有比現在更加便捷地、能購買到幾乎全世界的母嬰和育兒消費品。
消 費者還面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問題,比如有很多品類是非常新的品種,如驅蚊貼、防曬太陽鏡、兒童安全提籃、兒童護膚粉餅等。有一些品類有幾十種不同的品牌, 比如一個小小的奶瓶,有十個購買因素,9 個與安全相關;超過 20 個世界知名品牌,5 種不同的奶瓶材質,2 種不同的奶嘴材質,買錯的失誤可能導致 3 種以上的疾病。母嬰消費者在面對任何一個大品類的電商平臺時,如何選擇品牌和商品往往是非常迷惘的。在國內母嬰商品市場環境下,“安全” 和 “健康喂養” 等是新一代父母們消費的首要訴求,他們熟練地運用互聯網各種信息、資訊、知識手段和互聯網產品,癡迷于尋找最好的品牌和產品。
但 是消費升級不等于 “高” 消費,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,消費者會更關注性價比。而在消費供給側,過剩產能釋放、產業結構升級等因素作用下,更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將出現在 市場上。對于消耗量大的母嬰產品,如奶粉和紙尿褲,細致 / 理性的父母們形成了 “固定品牌”+“提前囤貨 / 團購” 的購買方式。大多數母嬰非標品類和長尾商品,父母們則愿意花費大量時間去尋找最好和最合適的品牌和產品。
兒童消費升級的平臺機會:消費決策
面對浩瀚的母嬰商品和母嬰服務,以及互聯網洶涌的 “各路” 育兒觀點和育兒資訊,如何挑選出最好的品牌和商品,新手父母們多多少少都會有焦慮感。
母 嬰消費決策有分場景化、分月齡推薦、科學和安全性、偏向 KOL 推薦、精選商品等特征,媽媽們的購買消費決策和男性非常不一樣,媽媽們的消費決策往往起始于 “問題咨詢 / 討論” 或 “曬 / 分享”,而非商品本身,而且 “專家問答” 和 “非專家 KOL” 對媽媽們的決策往往非常有影響力。但是傳統母嬰社區無序和散亂信息的不友好,專業資訊和 “專家” 的良莠不齊,以及傳統電商渠道的集中式流量讓消費者 “發現” 喜歡和適合的商品變得困難。
因此我認為幫助父母樹立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方法,用科學和中立價值作為消費指導,選擇出適齡、適時、適用、適價的商品,為母嬰消費者提供清晰的消費決策指引將會是很有價值的。
轉載自http://36kr.com/p/5048683.html